MK體育官網-體育強國全運奏強音
發布時間:2025-02-14
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,簡稱“全運會”。全運會是中國國內水平最高、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,至今已舉辦十四屆,通常每四年舉行一次,在奧運會年的次年舉行。全運會的歷史,不僅是中國體育史,也折射了中國政治經濟發展,其舉辦承載著豐富深刻的意義?;厥滓宦纷邅淼墓廨x歷程,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,體育和國運緊密相連——國運興則體育興、國家強則體育強。
全運會前行之路
彰顯新中國體育力量
1959年9月13日下午3時,第一屆全運會在北京工人體育場隆重開幕。毛澤東、劉少奇、朱德、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式。首屆全運會的召開是為了迎接國慶十周年,向世界彰顯新中國體育力量,檢閱新中國體育運動十年來的成績,以進一步團結全國體育工作者,推動群眾體育運動的發展,因此它是新中國體育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。當年首次向新中國成立10年來打破世界紀錄和獲得世界冠軍的40多名運動員頒發了國家“體育運動榮譽獎章”。
第一屆全運會于1959年9月13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開幕。圖源:新華社
1965年第二屆全運會是在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的“嚴冬”之后,被賦予了振奮人心、增進團結、顯示力量的特殊意義。而時隔十年之后,第三屆全運會才召開,臺灣代表團首次參賽。到了1987年的六運會,位于改革開放前沿地帶的廣東首次承辦全運會,正式拉開了我國市場化運作辦賽的大幕。1997年八運會,香港代表團首次參加全運會。九運會時值北京剛剛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,北京奧運成為全運會上最熱門的詞匯。2025年的十五運會由粵港澳共同承辦,這是黨中央交給粵港澳三地的重要政治任務,是深入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舉措,這也將是香港、澳門首次承辦全運會。
全運會向奧運會看齊
全運會旨在為國家奧運戰略鍛煉、選拔人才,它為運動員提供了展示和證明自己的平臺,許多奧運冠軍都曾在全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。全運會對于年輕運動員的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,它不僅幫助運動員提高競技水平,還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全運會對中國體育事業有整體推動作用。1983年第五屆全運會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備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,全運會正式和奧運會聯系在了一起。那屆開幕式,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以及24名國際奧委會委員出席,競賽項目完全按照奧運會比賽項目來設置,運動成績力求向奧運會看齊。
賽事經濟提升一座城
辦好一個會,提升一座城。天河體育中心應1987年六運會而生,“天體”育“天河”,成就廣州CBD,天河體育中心也成為廣州城市新中軸線上的璀璨明珠。這就是大型運動會帶給一個城市的紅利,完善城市承載功能,提升城市品質和形象。
全運會從“北上廣”來到江蘇、山東、遼寧、天津和陜西,為承辦地帶來了“賽事經濟”,形成競技體育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新局面,也顯示了我國經濟水平的全面提升,促進了區域間的平衡發展。同時,全運會的舉辦不僅極大地刺激了當地的經濟、文化和體育產業的發展,同時通過開放與交流,為當地提供了一個開闊視野、解放思想、轉變思維方式等提升軟實力的平臺。
十四運會開幕式上主火炬點燃。記者 趙晨攝(圖源:2021第十四屆全運會)
全運會在改革中成長
全運會的歷史,也是新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史。60多年來,全運會始終處在自我變革中。
2001年初,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《關于取消全國運動會由北京、上海、廣東輪流舉辦限制的函》。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,每年的8月8日被確定為“全民健身日”,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。從政治掛帥到奧運戰略,從奧運金牌帶入、雙計分、協議計分等,到批判“唯金牌論”、取消獎牌榜、增設群體項目等“全運現象”,全運會推動了體育改革和發展,見證了我國體育事業的進步。
以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,全運會不僅促進了競技體育水平的提升,更激發了全民參與體育的熱情,推動了體育強國建設的進程。
2024廣東省男子籃球聯賽(簡稱“省聯賽”)暨“喜迎十五運”選拔賽現場。圖源:廣東省籃球協會
全運知多D
第一屆全運會,參賽運動員的平均年齡只有21歲。
第四屆全運會開啟了全運會火炬傳遞的先河。
第八屆全運會上,香港特別行政區首次組團參賽。
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首次應邀參加第九屆全運會開幕式。此次全運會上,很多年輕小將嶄露頭角:當時年僅18歲的林丹挺進決賽;劉翔在田徑男子110米欄決賽的成績為13秒36,打破全運會紀錄。
第十三屆全運會創新性地增設了19個群眾組比賽項目,涵蓋攀巖、輪滑、羽毛球、乒乓球等,為普通健身愛好者提供了展示健身成果的平臺。